自然環保與生死兩相安的告別
台灣人常常忌諱討論死亡,但偏偏生老病死是人類無法避免的關卡,人一出生就啟動了死亡的倒數計,誇張一點的說,人從出生後就在等死,但在我們的公共場域,死亡這件大事卻總是被迴避。
台灣人常常忌諱討論死亡,但偏偏生老病死是人類無法避免的關卡,人一出生就啟動了死亡的倒數計,誇張一點的說,人從出生後就在等死,但在我們的公共場域,死亡這件大事卻總是被迴避。
尤其環保自然葬,雖然在政府大力推動下有成長的趨勢,但畢竟是與死亡相關的議題,所以這種不放進納骨塔,亦不立碑、不造墳,讓遺體化作春泥、回歸大地,避免環境的破壞,節省土地的資源的方式,卻也常被解讀成屍骨無存,無法生死兩相安的告別,但明明我們動不動就講民主的今天,卻忘了生死兩相安的告別這件事也需要民主溝通,而且最好還是趁著大家都在陽間時,就能討論清楚。
台灣人到底有多避諱討論死亡?拿生老病死來舉例。
生:政府會公開的討論生育補助、探討少子化問題。
老:長照的政策也是大家時刻在關注的。
病:醫護的工時、薪資、壓力,疫情時期對於疾病的議題更是看重。
死:好像真的說不出個所以然,試問一下自己,除了抗議火葬場與殯儀館的遷建以外,你對於殯葬議題還聽過哪些?
有意思的是台灣是個民主國家,人民有自由發聲的權利。但每當懵懂無知的孩子向父母詢問死亡的議題時,父母卻總是說不要討論這個,晦氣!當然隨著現代人觀念日趨開放,這樣的父母也逐漸變少。但每當談到死亡或對死亡做出提問時,皺個眉頭還是不可少的。
死亡議題應該在更開放的公共場域中討論,我們有勇氣讓同婚合法,那也更要有勇氣談論被視為禁忌的議題。尤其在人口高齡化的時代壓力下,對於死亡的規劃更是刻不容緩,台灣引以為傲的民主,不正是該用在這樣的議題之上嗎?
你可能會說,死了就死了,還有甚麼好討論的?答案可多了!從宗教、人文、經濟、環保都可以納入死亡與殯葬的討論之中。這些討論不只能激起每個人的求生慾或即視感,也能更加意識到死亡對於人生的重要性。
當孩子問你什麼是死亡,或是爸爸你什麼時候會死?請先停下賞他一巴掌的衝動,好好的反思孩子為什麼樣要這樣問?你接下來的回答會如何刷新他的三觀?或是可能會改變他對人際關係的理解。
很多人說小朋友不該參加告別式,但參與親人的最後一程,何嘗不是一次機會教育呢?只要用合宜的語言和態度去面對,這堂人生課,其實也是孩子重新認識生命有限和時間有限的體驗。
隨著西方國家社會對死亡議題日漸開放,台灣近年來確實也開始討論起了善終、安樂死、器捐等與死亡相關的議題。然而殯葬仍常被視為忌諱,尤其是開門見山地討論殯葬政策更是非常罕見。
事實上,殯葬不但涉及個人生死觀,也關係到都市規劃、環境永續、文化保存與社會公平,像是近年興起的「環保葬」為喪葬產業帶來了新的革命。環保葬強調的不立碑、不造墳都有助於緩解土地資源稀缺的壓力。再加上定時的翻土重新掩埋,可達到單一面積土地永續利用的成效。
雖然現階段還是無法解決環保葬仍需焚燒大體帶來的空汙難題,但省略下來的儀式流程也減少了資源的浪費。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,選擇一個對大自然友善的喪葬形式,這不也是一種遺愛人間嗎?
推廣環保葬的第一步自然是打破民眾的迷思與刻板印象。當然社會大眾也得開啟有關「死亡」的對話,不再將身後事視為禁忌。政府近年來有提供更多合法的環保葬區與資源,也能減輕家屬的負擔與疑慮,同時也在教育宣導方面扮演重要的推手,若未來能透過學校、公部門或殯葬業者進行說明會,協助民眾理解環保葬的真正意涵,便能讓民眾對於死亡和喪葬有更多認知。
生命禮儀完整規劃,獨一無二客製化禮儀服務,由「生命追思規劃師」為您推出人文葬、環保葬和中式塔葬三種別出心裁告別規劃,晶品禮儀四大保證,陪伴家屬走過傷痛,做為客戶最堅強的後盾!
專業貼心:臨終關懷,專業諮詢,協助家屬處理後續問題。
服務有禮:禮儀人員皆受過專業訓練,無論對家屬或親友均表現得體,陪伴喪家與往生者走過最後相處時刻。
價格透明:沒有黑箱作業,契約價格一律公開與家屬討論,守護消費權益。
補助減免:禮儀人員會主動評估家屬經濟狀況,提供相關政府補助權益申請訊息,減輕家屬負擔。
晶品禮儀-永恆純粹的思念
全台24小時全年無休服務專線 0800-600-038
#喪禮服務 #喪禮費用 #喪禮價格 #禮儀公司 #晶品禮儀
台灣人常常忌諱討論死亡,但偏偏生老病死是人類無法避免的關卡,人一出生就啟動了死亡的倒數計,誇張一點的說,人從出生後就在等死,但在我們的公共場域,死亡這件大事卻總是被迴避。
願逝者溫柔安息的同時,但也希望生者能重拾幸福的能力,我們認為這就就是對逝去親人最好的安慰!因此晶品禮儀推出的人文葬,就是以往生者與家人最能適應的方式,去規劃這段治喪期和喪禮。